close
劉曄屈意奉承魏明帝 --廖順福領導者就像個容器,而屬下則是水,領導者呈現什麼形狀,下屬就會呈現相同的樣子。劉曄在曹操的領導下是一流的謀士,但為何在魏明帝底下當差卻變成只會阿諛奉承的三流庸才呢?身為一位領導者您是否遇過,同樣的一位員工,跟著自己的時候明明是個唯唯是諾的庸才,但在別人的帶領下卻能成為獨當一面、屢獻計策的人龍呢? 劉曄在曹操的領導下是一流的謀士,但為何在魏明帝底下當差卻變成只會阿諛奉承的三流庸才呢?身為一位領導者您是否遇過,同樣的一位員工,跟著自己的時候明明是個唯唯是諾的庸才,但在別人的帶領下卻能成為獨當一面、屢獻計策的人龍呢? ~ ~ ~ ~ ~ ~ 「同樣的人在我的公司表現平平,明明是一個庸才;但是一到別家公司卻宛如脫胎換骨,幫助企業賺進大把的鈔票」,相信許多的企業領導者都會有如此的感嘆。而「要不是當他在我公司時學到一些本領,今天哪能夠這麼風光」就是大部分領導者可能接下來的嘮叨話了! 除了流失人才徒呼可惜、發發牢騷之外,領導者可曾細想,?什麼同樣一個人,跟著自己的時候明明是個唯唯是諾的庸才,但為何在別人的帶領下卻能蛻變成為獨當一面、屢獻計策的人龍呢? 劉曄兩面討好 聰明放在錯誤的地方 說到企業的庸才,三國時代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。在魏明帝時期,劉曄是一個三朝老臣,相當受到年輕的魏明帝重視,有一次魏明帝對於諸葛亮不斷出兵攻打魏國而感到氣憤,打算化被動為主動派兵攻打蜀國,於是個別詢問大臣的意見,但所得到的結果卻是反對者居多,惟獨劉曄說可行,這讓魏明帝相當高興。可是劉曄在私底下和群臣討論時卻提出反對攻打蜀國的論點,而且不論是在主張出兵的皇帝還是反對動武的大臣面前,劉曄總有一套頭頭是道的說辭,唬得朝野上下一愣一愣的。 不過蛋殼再密還是會有縫細,有一次魏明帝和反對攻蜀的大臣楊暨,為是否派兵而起爭執的時候,楊暨說了一句︰「主上不肯採納我的意見也就算了,難道三朝老臣劉曄的意見也不聽嗎?」魏明帝一聽之下急忙找來劉曄對質。對質時劉曄不發一語,但是私底下卻向魏明帝表示,用兵之道最重詭詐,出兵攻打別人當然是要越機密越好,如今陛下大張旗鼓的和大臣討論戰事,恐怕敵國已經知道了,一席話說的魏明帝連連稱是。 而後劉曄又對楊暨責怪說︰「皇帝年輕氣盛,越反對他的意思他就會越想要去做,本來我的用意是先要迎合皇帝的意思,再慢慢告訴他實行的困難,最後讓陛下接受大臣的意見放棄攻蜀的念頭,如今卻因為你的莽撞而害我前功盡棄」,這一席話又讓楊暨不斷點頭猛道歉。但劉曄這種兩面討好的手段,最終還是被魏明帝所察覺,竟落得外調下放、憂鬱而死的結局。 領導者 決定屬下的形狀 這個故事讓很多人都認為劉曄只是一個兩面人,除了逢迎、拍馬屁之外別無可取,沒被砍頭已經算是運氣不錯了。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?劉曄難道天生就是一個首鼠兩端,喜愛賣弄小聰明以投機取巧之輩嗎? 事實上劉曄可是與郭嘉、荀彧等人齊名的謀士,尤其是在曹操剛開始打天下時,劉曄可是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,為曹操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。如在攻打漢中張魯時,曹操一到了漢中發現山峻難登、軍糧缺乏於是想退兵,但是劉曄卻力諫張魯可克,勸曹操全力攻打,果然平定了漢中。除此之外,他還勸曹操進攻盤據蜀地不久、人心未附的劉備;也曾在蜀國攻打吳國的時候向魏文帝建議,拒絕吳國的合作,並提出聯合蜀國攻滅吳國的計畫。劉曄當初所提的這些建議並非是曹操和魏文帝的本意,也不是他們所喜歡聽到的,但是他還是提出來了!可見劉曄原本並非是一個只會揣摩上意、阿諛奉承的屬下,而是怎樣的原因讓他變成一個千古笑柄呢? 上有所好 下必效之 是他老了?勇氣變小、見識變淺了?只能靠耍小聰明迎合上意才能生存嗎?領導者不同才是主要的原因! 劉曄是一個很聰明的人,所以對於君主的喜好自然能夠抓到幾分,他看見曹操是一個可以包容和鼓勵屬下提出各種不同意見的領導者,自然會把他最好的一面不?掩飾的表現出來,進而不斷提出寶貴的意見,來幫助曹操平定天下;而魏明帝卻是一個喜歡大興土木、誇耀自己才能,很難接受別人提出不同意見的領導者。 正所謂「上有所好,下必效之」,身為一位領導者,若每逢事件總是一昧的以自己的見解、作法為最後的行動準則,所需要地只是附和的順耳話而非其它可能有損自已顏面的點子,當其屬下最好的表現當然只能盡其所能的奉承上意,而非思考其它更好且可行的點子。 領導者就像是一個容器,屬下就像水一樣,當領導者呈現什麼形狀,底下的員工就會呈現相同的樣子。許多領導者都會犯一個錯誤,常常遇到問題時,在心中就會有幾種固定的預設答案,而屬下當然只能順著這些答案去發表意見,如此結果,就算再聰明的員工最終也只能淪為奉承上意之徒。 (本文完) 來源:創業搶鮮誌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